三十六年拥军情

作者:发布时间:2020-11-06 来源:西藏日报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有这样一条山间小道,从海拔2800米的仁青岗村,蜿蜒穿过原始森林、乱石峭壁和冰峰雪岭,一直延伸至海拔4700米的云中哨所——詹娘舍哨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这条寂静的羊肠小道上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仁青岗村的次仁曲珍、达吉和普赤3位姑娘风雪无阻徒步到詹娘舍哨所,义务为战士们送去蔬菜和信件。詹娘舍意为“雪山孤岛”,而哨所是一间在半空中用钢筋水泥撑起的高脚屋,四周是85度陡坡悬崖峭壁。每年8月份,哨所战士们要从8公里外的补给站背运粮食、罐头、柴火等生活物资,这些物资要持续使用到第二年的6月份。战士们饮用的水是融化的雪水。很多战士因为吃不上新鲜蔬菜,缺乏维生素出现了头发脱落、手指蜕皮等症状。

  哨所官兵们以青春和生命守卫国防,感动了一方百姓。1982年起,次仁曲珍等三位姑娘自发地背着自家的蔬菜和战士们的家信,在崎岖的小道上徒步9个小时,送到哨所战士的手中。每周或每半月一次,从未间断。一路上,她们曾遇过狗熊、遭遇暴风雪、在浓雾中迷路、在冰雪中冻得几乎失去知觉,也得过雪盲症,然而,一切艰难险阻都没有使她们停下通往哨所的脚步……时光冉冉,哨所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3位姑娘变成了两鬓斑白的阿妈。36年来,她们总共往返800余次,行程5万余公里,先后送去蔬菜80余吨。曾有人问3位阿妈为什么要为哨所战士送蔬菜?她们说:“我们小时候日子苦啊,多亏了亲人解放军。当下的幸福生活是党给予的,都是人民解放军辛苦付出换来的,我们要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

  36年来,3位阿妈不仅给哨所送去了蔬菜和信件,更送去了温暖和亲情。 刚开始,由于语言障碍,3位阿妈和战士们交流只能靠打手势、猜哑谜。阿妈们向哨兵学汉语,战士们也跟阿妈们学了藏语。哨兵们有心事愿意说给阿妈听,有困难愿意请阿妈帮助。2003年12月底,次仁曲珍阿妈在哨所发现新战士陈浩情绪很低落。一打听,原来前不久小陈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她将小陈拥进怀里,鼓励他振作起来,反复叮嘱大家要多关心照顾他。3天后,次仁曲珍阿妈带着鸡蛋和蔬菜再次来到哨所,安慰和鼓励小陈 。2004年12月,连长呼延军的妻子带着小孩从内地来部队探亲,遇上了大雪封山。妻子和小孩在亚东县城人生地不熟又出现高原反应。达吉阿妈听说后,立即将她们从亚东县城接到家里悉心照料。2007年3月,詹娘舍哨所发生雪崩,3位战士英勇牺牲。3位藏族阿妈又当起3位烈士的守墓人,从2007年开始,她们经常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看看自己的“兵儿子”。詹娘舍哨所的战士们说:“几天不见阿妈,心里想得慌。要是上山推迟两天,大伙准会猜想阿妈是不是病了。” 那些哨所退伍老兵,同样牵挂着3位藏族阿妈。一位退伍的老兵陆君在给她们的信中写道:“阿妈,哨所的路途又远又苦又冷,天气复杂多变,你们年纪逐渐大了,上山时一定多穿点衣服,下雪天要带上拐杖,走冰雪路时千万小心别滑倒……”这样的信,在3位藏族阿妈柜子里已整整齐齐摆放着500多封。

  随着哨所后勤保障的不断完善,官兵们的饮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已经不需要阿妈们运送名蔬菜了。但那道“风景线”并没有因此消失。3位阿妈依然心系哨所,过一段时间就要到哨所看望“兵儿子”。在3位阿妈的感召下,仁青岗村的6位村民每周免费为哨所送去自家的新鲜蔬菜。

  2012年,中央电视台邀请3位老阿妈和几位曾经在詹娘舍哨所当过兵的退伍战士在北京重聚。3位阿妈第一次游览了天安门,并在毛主席纪念堂敬献了鲜花。201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3位老阿妈为原型,拍摄了《云中哨所》,讲述了老阿妈与“兵儿子”的真挚亲情、动人故事,让无数人落泪、感动不已。

  (本故事文字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