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如何“活”在当下、走进生活

作者:发布时间:2022-06-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在提到“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时,指出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

  本版以“古籍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为主题,呈现了山东、江西、陕西等地近年来在古籍活化利用、普及推广方面的创新做法、特色亮点和阶段性成果,以及大众在使用古籍资源时的体验感受,以期为古籍保护、研究等相关单位和机构用好古籍、服务好大众,真正让古籍“活”起来提供一些参考。

  【山东】

  古籍资源转化利用迎来“又一春”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张雪妮花了几天时间研究古籍。通过山东省图书馆的数字平台,她看到不少影印本的珍贵古籍。“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对古籍比较感兴趣。”张雪妮告诉记者,读本科时,她曾参与学校组织的一次古籍普查,收获很大,感觉古籍保护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事业。

  为让古籍走近群众,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着力打造公益性古籍保护成果专题展厅“册府琳琅”,采取机构公藏与民间私藏相结合办展的方式,公藏与私藏相结合多方展示。近年来,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还联合各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举办“《论语》国际知识大赛”,山东各地涌现了“《论语》回故里——历代《论语》珍本展”“抗战时期孔府保护山东珍贵文献特展”“民间古籍鉴宝”等一批展览展示品牌,受益人数超过30万。

  积极实施珍贵古籍和特色资源上网工程,山东省图书馆将所藏部分珍本古籍和“易庐”易经专藏、聊城“海源阁”专藏、历代山东地方志专藏等山东在海内外独占鳌头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建立“山东省图书馆古籍珍本数据库”,免费为公众提供阅览服务。

  为进一步扩大古籍的影响力、传播力,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于2021年5月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山东省古籍普查十大新发现”评选。经过初评、终评,确定“山东省古籍普查十大新发现”,山东省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连续推送10期图文,详细介绍此次山东省古籍普查的十大新发现,与读者共同探究十大新发现的“前世今生”。

  “古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赓续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刘显世表示,“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将多渠道宣传展示古籍保护工作,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宣传中华古籍的宝贵价值,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古籍保护工作。

  【陕西】

  “古籍+文创”让典籍融入百姓生活

  《古今图书集成》系清康熙皇帝命陈梦雷等编纂而成,在清雍正朝时蒋廷锡等又重新编校,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全书约1.6亿字,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个汇编,几乎囊括古代各科知识。今年,陕西省图书馆推出的文创产品——《2022陕图日历·古今图书集成》俘获了不少读者的心。

  近年来,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加强馆藏典籍文物保护和活化工作,将珍贵的馆藏典籍、丰富的保护成果与图书馆文创产业相结合,给广大读者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陕西线装古籍存藏量十分丰富,全省存藏的古籍大约有6万种157万册。为了利用好这些古籍,陕西省图书馆在老馆和新馆一进大门处都设有专门的文创体验店或展厅,其中不少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都源于古籍,如印有王恕《典籍格言》、杨易山水画卷的帆布背包等。近年来,陕西省在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实践方面成效显著。

  据了解,2019年1月,陕西省图书馆便与西安唐瑭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陕图唐瑭文创馆”,为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文创赛道开启了一条“典籍展览+文创衍生品”的创新发展之路。该文创馆不断围绕馆内的文创产品为读者定期设计互动活动,包括古籍的装帧及修复体验、文创产品的设计师分享会等活动。

  全面做好古籍大众化普及、传播也是陕西古籍工作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举办各类古籍专题展览,向群众讲述古籍里的故事;还积极开展古籍宣传推广活动,如“创客@图书馆‘我与中华古籍’创客大赛巡展”“‘丝绸之路’西北地区珍贵典籍展”以及传拓与雕版印刷体验活动等,反响热烈。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窦鹏说:“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自2008年10月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全省古籍存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存藏环境建设、整理开发、数字化等工作,已探索出一条古籍数字化与整理开发工作相结合的路子。”

  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薛继民表示,陕西省图书馆将以《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为契机,坚持深入开展古籍整理与保护开发相结合的路子,紧紧围绕全省古籍资源存藏特点,不断推进珍贵古籍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开发利用,为加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收藏在三秦大地典籍文献中的文字“活”起来。

  【江西】

  特色数据库让古籍资源更“好用”

  2020年12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册府千华——江西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参观江西省藏珍稀古籍、亲身体验传统雕版印刷和传拓技艺……1个月的展期吸引了2.2万余位观众观展。

  据了解,江西省通过扎实开展古籍普查,全面摸清古籍“家底”,目前已完成全省98家古籍收藏单位100960部786205册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全省有143部古籍入选第一批至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如何将如此数量庞大且珍贵的古籍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让广大民众和学界分享古籍保护成果?

  对此,江西加快古籍数字化,打造特色数据库。江西已完成全省入选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16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建成“江西珍贵古籍数字资源库”,读者可以在江西省图书馆等9家参与单位的局域网便捷地阅览使用。同时,各地结合本区域特点,建成了南康区图书馆古籍善本数据库、井冈山大学图书馆馆藏特色古籍全文库、萍乡古籍方志资源库、萍乡清代民国时期族谱数字资源库、萍乡历史名人著作资源库、陶渊明人物专题资源库等古籍数据库。这些数据资源库地域特色突出、内容丰富,让一本本珍贵的古籍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更好地被用起来。

  同时,为了推动典籍走向大众,江西不断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已完成《江西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等古籍整理出版项目,《江西全省图说》《玉茗堂书经讲意》等具有赣鄱地方特色古籍以影印出版的方式回归江西。这些古籍都成为展现和传承江西文化的“金钥匙”。

  此外,江西不断创新古籍保护宣传活动,举办古籍保护、修复等特色展览,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还联合高校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备受欢迎。

  江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负责人程学军表示,下一步,江西将持续做好古籍资源活化利用工作。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如整理、影印、出版江西古代科技典籍服务江西科技创新,梳理、挖掘江西古典医籍精华推动江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持续举办古籍专题展览展示和体验活动,促进古籍文创产品开发、推广,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