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解放:向着雪域高原的方向

作者:王妍丹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中国西藏网

  历史上的今天,一份划时代的协议被正式签订。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图为《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现场 来源:新华网 

  《十七条协议》开宗明义,“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的光荣的责任。”西藏的和平解放是祖国统一事业的大事,不仅粉碎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策划图谋,更为逐步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创造人民新生活奠定了基础。 

  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 

  和平解放西藏的背后,是十八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进军西藏的豪迈壮举。一纸命令,十八军的数万名战士进藏卫国,一边筑路一边进军,誓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图为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原党组书记王长安接受中国西藏网采访 摄影:陈浩力 

  “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我们团部有过粮荒,有一点米就拿来大锅熬稀饭,每人只能吃一碗半稀饭。后来终于发了代食粉之类的,吃一点就可以吃饱了,但有的战士忍不住饥饿,一次性吃太多就被撑死了……”如今98岁的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原党组书记王长安还清晰记得这些行军细节,“行军过雪山的时候,太阳出来全部是白茫茫一片,每个战士的眼睛都因为雪盲肿起来了,只能一个牵一个,继续往前走。” 


图为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原副厅长胡金安接受中国西藏网采访 摄影:陈浩力 

  “我们进藏部队,都吃野菜、树皮、树根子这些,相当于是二次长征。战士们都牢记一条,要抵达拉萨,要保卫西藏。解放军不到,那个抽筋扒皮的残酷农奴制度推翻不了啊。我们开路挖山的条件很艰苦,容易塌方,一个班的九名战士呐,全部被埋在塌方下面了。”92岁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原副厅长胡金安回忆道。 

  谈起战友们的牺牲,胡金安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们走这一路都在牺牲,我想他们,想念战友们,他们把生命献给了西藏,献给了这条金色的进藏路。西藏人民真正解放了,这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也很怀念西藏,但看到珠穆朗玛峰的路太远了,我没法去了……” 

  “金珠玛米,呀咕嘟!” 

  1950年11月,解放军解放西藏昌都后,十八军52师154团飞夺洛隆宗,154团1营随之驻扎硕督。在这里,驻扎官兵们严格遵守军纪,自身开荒种地、补给后勤,还千方百计帮助当地群众谋生产谋发展,将多余的粮食、蔬菜、瓜果分给群众。 


图为位于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的十八军宿营建设地遗址 摄影:王妍丹 

  十八军开荒种地,所到之处开辟出片片良田。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硕督寺的僧人洛松次成对此回忆说,“我现在还记得当年部队赠送的胡萝卜的味道,甜呐,部队把我们当成了亲人。” 


图为洛隆县十八军宿营建设地遗址,地处硕督古镇的河谷之中,一片绿油油的绿树林格外繁茂 摄影:王妍丹 

  如今在硕督的河谷边,还能看见当年十八军种植的百十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以及开垦的300多亩肥沃耕地阳光正好的时候,群众和僧人们都在柳树林间闲坐歇息。在洛隆县烈士陵园内,173块墓碑静静矗立,当时零散葬于硕督镇、孜托镇、康沙镇的烈士遗骨如今统一安放于烈士陵园中,173名烈士长眠于此。 


图为位于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烈士陵园的全景图 来源:洛隆宣传部 

  和平解放后,洛隆县硕督镇的卓玛曲宗成为了一名护士,还加入了共青团,先后前往昌都的藏嘎学校和内地进修,在农场工作期间表现优秀。卓玛曲宗于2023年3月去世,在去世前老人曾接受采访说道,“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我早就死了,我却没有为党做过什么,我想入党。” 

  滴水观沧海,和平解放的胜利让雪域高原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西藏自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制度的枷锁被敲碎,百姓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 

  一个社会主义新西藏,自此屹立在世界屋脊。(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妍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