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争平:与冻土“死磕”了25年

作者:文凤 汪纯 赵书彬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西藏日报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刘争平乘坐首趟进藏列车(“青1”次)抵达拉萨。通车现场热闹非凡,彩旗、彩球、横幅和鲜花把喜庆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个一米八几的陕西汉子,此刻红了眼眶——他想起当年在沱沱河畔,一位老阿妈拉着他的手问:“我们啥时候能坐火车从这里到北京去?”那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条钢铁巨龙穿过冻土,让群众便捷出入高原。

  刘争平,1971年生,陕西省扶风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兰合铁路指挥长,扎根地质工作一线32年,其中在西藏工作25年,先后参与了青藏铁路、拉日铁路等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地质勘察、设计、科研和总结编撰等工作。

  五道梁4636米、沱沱河4547米、唐古拉5068米……青藏铁路全线通车19年后,刘争平仍清楚记得沿线车站的海拔。高原勘测有多难?刘争平最有感受,“异常寒冷、氧气稀薄,易高反。平均每天要步行十多公里,喘着粗气,双腿像灌了铅一样。”

  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但从格尔木到拉萨,却卡在冻土这道坎上了。青藏高原的冻土难题,外国专家曾断言“不可能解决”。

  到底什么是冻土?刘争平说:“就是把冰和土混在一起。气温很低时,冻土比石头还坚硬,承载力很高;气温上升后,冰会融化成水,冻土会变成稀泥,承载力很低。”修建铁路就要解决好冻土问题,如果冻土融化路基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降,铁轨就会产生变形,线路就会呈波浪状,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国外有解决技术,但成本非常昂贵。咱得想个省钱的招!”刘争平说。科研团队有次勘测路过藏式民居,发现在冻土上盖的房子没有坍塌,屋里烧牛粪取暖,表层冻土也未融化。于是,在向当地人取经的同时,科研人员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攻克难题。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刘争平没歇着。在之后的10年里,他带着团队常年扎在冻土区做监测。这10年,冻土区沉降、边坡溜塌等病害率始终低于5%。

  除了日常监测,他还带着团队啃下块硬骨头——组织完成了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区800多个地温观测孔的测试工作,绘制了国内首张1∶20万大比例尺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温分区图》,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整套冻土综合勘察技术,为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冻土铁路铸就“定海神针”。

  “青藏高原的铁路交通就仿佛是架在多年冻土上的一张大网,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刘争平感慨地说。如今的他,依旧常往高原跑,带着年轻团队去攻克高原铁路建设的一道又一道难题。而这条路上,总有人接过接力棒,像他的前辈那样,像他现在这样,一步又一步,踩出了高原上最坚实的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