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西藏 人随春好

作者:陆彩荣发布时间:2025-04-29 来源:西藏日报

  又一次走进西藏,这是无数次进藏记忆中,第一次在莺飞草长的春天前往西藏。春到西藏,充满希望!

  清晨,我们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沿着祖国的西南航线,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飞上世界屋脊。舷窗外,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忍不住拿出手机,不停地横拍竖拍,追赶大自然的瑰丽奇伟。

  中午12:50,飞机准点降落在西藏拉萨贡嘎机场。机舱外春光明媚,崇山壮美。接机的四川籍司机何师傅已经在西藏工作30多年,见证了拉萨日新月异的进步。他介绍道,他们一家兄弟四人均在西藏工作生活,侄子辈们也已就业成家,“全家聚会,有二十多人呢”。几句简单的寒暄后,何师傅便带领我们向着山南方向愉快地驶去。

  我们此行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参访藏王墓,了解西藏历史中的重要环节。根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藏王墓群实际埋葬了从松赞干布(第33代)至赤德祖赞(第40代)共8位赞普及其家族成员的墓冢。这里是西藏自治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王陵群,包括松赞干布墓、赤德松赞墓等。藏王墓作为西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吐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拉萨贡嘎机场出发,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山南。从琼结县城再往前行进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一片群山环抱的山谷,四面山上有古老、藏式的方形土城,那就是藏王陵墓的所在地。

  松赞干布墓,位于琼结县钦普沟壑口的平川上,为方形封土,边长140米,高13.4米。松赞干布墓的墓顶是一座庭院式建筑,地上两排建筑,前排是客厅、守护人的办公室和生活空间,后面是大殿,大殿下面就是松赞干布的陵墓。

  松赞干布的雕像前摆放着供坛,他的左手边是文成公主的塑像,右手边是尼泊尔赤尊公主的塑像。大殿内墙壁上描绘着藏传佛教的故事,色彩、线条、构图、意境营造,都堪称精品,体现了西藏画师们精湛的技艺和虔诚的心态,一丝不苟,恭敬有加。

  蓝天白云之下,那座土黄色的建筑格外亮眼,配以赭色的围墙和山石的旋转石梯,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庄严美观,庄重超凡。松赞干布墓,这个宏伟的藏王墓,不仅是藏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安息之地,更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展现着吐蕃王朝的历史辉煌与深远影响。

  告别藏王墓,何师傅驱车带我们前往西藏的第一座村庄和第一块农田,这是西藏人文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能够去体验西藏的这一段重要节点,我们的心中充满喜悦。

  正是三月春光明媚的日子,田地里,勤劳的藏族民众已经开始耕田,放水养育青稞。细小、嫩绿的青稞已经露出了崭新的小苗,向着太阳生长,生机盎然。这是春的西藏,充满希望的西藏。

  经过克松村,我们来到了一块山地相依的空阔地带。那山头上就是著名的雍布拉康。据传,雍布拉康建于公元前2世纪,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建成的宫殿。因所在的扎西次日山酷似一只侧卧的鹿,宫殿恰好建在“母鹿”的后腿上,故得名“雍布拉康”(“雍布”意为“母鹿”,“拉康”意为“神殿”)。纯白与赭红相间的颜色,使之雄伟、壮观,高耸在山巅之上,向着蓝天白云赞颂。

  山底下一块盆地,土地平整,种上了青稞。几位农民正在地里埋头劳作,田地中竖着一块石碑,碑上用中英藏三种文字刻着:西藏第一座村庄。

  离此碑不远处的山脚下,还立着一块新的石碑。走近一看,上面镌刻着“西藏第一块农田”,同样是中英藏三种文字介绍,简短的文字就概括了西藏人民生产生活生存的历史起源,令人感慨。

  这块位于雍布拉康南侧的西藏历史第一田,又被称为“萨日索当”,是西藏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相传由藏族先民开垦,最初被称为“协赛辛”,意思是“国王御用田”。萨日索当标志着西藏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是藏族先民开始种植青稞等作物的起点。每年春耕时节,当地群众都会身着盛装,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以煨桑祈福、犏牛犁田等传统方式耕作祈福,传承历史文化。

  据介绍,最初的萨日索当约有两亩地,如今周围的保护农田已扩展至8万多亩。尽管当地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但萨日索当的农民们仍坚持传统耕作方式,保留其神圣性。

  山南是藏文化的发源地,藏族人民在这里耕种劳作、休养生息、繁衍传承,成就了世界屋脊上一个个伟大的传奇,形成了独特而壮伟的藏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今天,西藏人民在新的时代里继续辛勤劳作,书写着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2025年,西藏迎来和平解放74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及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6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一系列庆祝活动如春潮般展开。

  我们进藏这一天是3月28日,恰好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6周年纪念日。不经意间,我们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来到了拉萨,感受着西藏天翻地覆的变化与喜悦。当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的《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发布,这是西藏社会发展中的又一件大事。

  在西藏行走,沿着大大小小的国道、山路行进,到处可以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人们的欣悦之情不言而喻。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机遇中国 美丽西藏”国际传播活动暨“最美西藏行动季”公益传播联合行动启动仪式也在拉萨隆重举行。活动地点在西藏自然博物馆,这座现代派的白色建筑,整洁大方,气派非凡。馆内展示了牦牛、藏羚羊、雪豹等珍稀动物标本,并通过多样化的展览,生动展现了西藏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的最新进展。 “美丽公约”最美志愿者成果展也在现场举行,展出了一系列图片和绘本,生动记录了志愿者们在世界屋脊的环保行动与西藏的自然之美。

  启动仪式于下午4点正式拉开帷幕,“美丽公约”发起人详细介绍了志愿活动的进展情况,并通过大量图片展示了公益活动对西藏生态保护的积极贡献。其中,西藏格桑花志愿服务队的事迹尤为感人。这支由西藏女性组成的环保队伍,自2016年成立以来,不畏艰险,上高山、下深谷,手工捡拾垃圾500余吨,为保护西藏的自然环境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美丽公约”基金会办公室,我应邀为志愿者们题写了“美丽公约 擦亮天路”八个大字,并创作了一首汉俳以赞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最美志愿者,世界屋脊践约,呵护见爱德。”

  在世界屋脊开展环保志愿活动,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更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大爱与担当。

  在拉萨,我还结识了一位令人敬佩的援藏干部——陈人杰。他是西藏文联副主席,也是一位诗人。自2012年起,他投身援藏工作,并两次主动申请延长援藏时间,最终选择扎根西藏。在那曲市工作期间,他发现当地孩童缺乏幼儿园,便动员挂职前内地单位的员工捐款,为当地捐建了8座幼儿园,为高海拔地区的孩子们创造了安全的成长环境。

  繁忙的工作之余,陈人杰深入观察、精心创作。写出了900多行的叙事长诗《喜马拉雅》。这首诗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时代西藏诗歌创作的标杆。外文出版社计划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向世界传播,让各国读者从文学中感知西藏的成长与蜕变。

  春天的拉萨,桃花盛开,柳绿飞扬,阳光明媚。拉萨南北山上,一片安然。巨大的“祖国万岁”红字镶嵌在高大的山脊上,昭示着西藏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崭新境界。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连通八方,青藏铁路为西藏发展注入活力,电信光缆打通了“信息天路”,川藏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拉萨贡嘎机场每日航班穿梭不息,为西藏融入全国、融入世界打开了空中通道。

  行走在这片春天的西藏大地上,我们心旷神怡,沐浴着世界屋脊的阳光,感受着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西藏,正在大步迈进新时代,迎来新的春天。

  春满西藏,天地壮美。春遂人愿,人随春好。扎西德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