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西藏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内在逻辑关系

作者:赵越发布时间:2025-08-18 来源:西藏商报

  8月5日,西藏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霍巍以“西藏考古与中华文明”为题,以近年来西藏考古的突破性发现为切入点,通过大量实证案例与理论阐释,系统揭示了西藏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关系。

  霍巍认为,近年来藏北羌塘高原具有原生地层的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是一项重大成果,证实古人在距今4至3万年前就已经涉足西藏高原的高海拔极端环境,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2024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玛不错遗址,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这是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

  此外,从考古实证来看,曲塔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极具研究价值,该黄金面具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上,巧妙融合了中原地区丧葬礼仪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与中亚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充分表明在古代,西藏地区就已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霍巍还通过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汉晋茶叶与王侯文锦等珍贵文物案例,深入揭示了边疆与中原文化的共生机制。他认为,吐蕃陵墓制度中受到唐代因素的广泛影响,例如墓室结构的布局设计以及随葬品组合的搭配方式等,都鲜明地反映了中原礼制对吐蕃丧葬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考古发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原文化与西藏地方文化在长期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紧密联系。

  同样,“大唐天竺使之铭”石刻的发现意义非凡,以实物证据首次清晰勾勒出“长安—吐蕃—泥婆罗—天竺”唐蕃古道和蕃尼古道的完整路线,填补了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空白,有力证明了西藏地区在古代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枢纽地位。

  这场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学术委员会主办,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学术讲座,吸引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西藏自治区文物系统干部职工数百人现场聆听。

友情链接